啟建千佛功德法會-明靄法師開示〈禮敬諸佛的意義〉
恭錄方丈和尚-明靄法師新春開示語錄
諸位法師,諸位護法菩薩大家好,阿彌陀佛。禮敬三千佛,我們是跟隨普賢菩薩,他發十大願,十大願:第一願是禮敬諸佛,第二稱讚如來,第三廣修供養,第四懺悔業障,第五隨喜功德,第六請轉法輪,第七請佛住世,第八常隨佛學,第九恒順眾生,第十普皆迴向。這十大願當中的第一願就是禮敬諸佛,禮敬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一切諸佛,如我們能夠藉用莊嚴的道場還有法師的帶領之下,我們能夠真正的落實行菩薩道。
在佛法裡面佛教的名相,有談到佛性、如來藏、涅槃、寂滅、菩提甚至談到大圓滿、法性、法界,這些所有佛教類似這樣的名相都是在談同一個,就是我們的覺性,每一位眾生,包括已成佛者,未成佛者,或者即將成佛者,都本來俱足如來智慧德相,人人俱足,但只因妄念執著而迷失。
為何迷失?就是無明煩惱。無明煩惱何時產生?就是無始無明。無始劫以來因為一念貪著而起了妄念,因此,我們現在透過世尊發廣大心來到娑婆,此娑婆代表堪忍的世間,娑婆世界有苦有樂,天福雖大但他無法用功,因太享樂了!可是這福報總是會有用完的一天,所有的一切福報也是虛幻不真實的,所有的福報不可能永遠存在,甚至所有的福報可以讓你不斷的使用,因此,天人有欲界天、色界天、無色界天,所有一切天人的福報總是會用盡的時候。
為何天人不好修行?因太享樂,當一個人沉迷在快樂的生活,他很容易放逸、懈怠,他的警覺性沒了!一旦警覺性沒了,當無常到,他是無法覺知。接待室師父已佈置好,裡面有題上「覺知」兩個大字,我們要如何覺知!覺知此世間無常,覺知所有一切的福報皆是虛幻!皆是如夢幻泡影,了不可得。因此,每個人都很喜歡過著快樂的生活,當我們沉迷在快樂的生活時,此快樂假如是迷失的,代表你的覺性、覺知沒有顯發出來,當無常現前,完全無有功夫可招架,尤其最大的無常就是當我們碰到生死大事,天人五衰相現前,他的生命很快就結束,天人福報很大,但是,當祂感覺到身體發臭,當祂發現衣服開始退色,當祂發現身邊的宮女離開祂,當祂的身體流出不淨,當祂頭上所戴的天冠已枯萎,如此祂的生命已到盡頭,當這時候,祂想用功也來不及了。所以,天人雖樂,快樂的生活很容易放逸,提不起功夫可以用功。
地獄、餓鬼、畜生很苦,現在人的環境會養一些寵物,不管牠的福報多大,聽說還有寵物住旅館,住一晚是上千元甚至上萬,這畜生的福報很好,寵物也有特別的服務,幫牠按摩還幫牠訂做衣服,年紀比較大也有包尿片,真的前幾天才大開眼界,寵物也有包尿片的,還有專人為牠服務,用我們的眼睛看到的狀況,看似牠很享受,實際上牠是苦的。
為什麼牠苦?佛法牠聽不懂,因此,牠必須非得把牠的業報完全受盡,牠才可以脫離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不管牠有多大多好的福報,畜生道也有牠的福報,但是牠就是聽不懂佛法。所以,我們在拜《八十八佛洪名寶懺》會提到,假如不用功披毛戴角還,披毛就是畜生,戴角,有些畜生有角的,甚至牠的角被割下來當其它用途,苦!畜生活生生地被屠殺,苦啊!因為苦,牠完全無法覺知,無法用功。
只有在人間有苦有樂,苦樂參半,所以佛陀為何來到人間廣說一切的佛法,是讓我們了解到此世間有苦有樂,但是,苦與樂最重要的一個智慧就是要堪忍,需要修忍辱,一個家庭裡要和合,所謂家和萬事興,如何家和萬事興?你大聲!我就無聲,你小聲我就輕聲,兩個人如一直大小聲,就會吵吵鬧鬧,雖然有些人說吵吵鬧鬧是一種幸福,倘若沒有智慧,吵吵鬧鬧會影響我們的心情,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,甚至到最後家庭就是一個亂,所以在家庭裡就是要修忍辱。
怎樣來修忍辱?忍辱是一種包容,包容親人,包容先生妻子,包容兒女,當你在包容家人時,相對你的家人、親人也會包容你,但是包容最重要的一個觀念,這點一定要記住!對我們的修行很重要,就是要懂得感恩,所以說為何要報三寶恩,要報師長、父母、眾生恩,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途苦,首先要報恩的是三寶恩,何以要報三寶恩?因有佛法,因有佛陀的出世,才可以讓我們知道,生死事大,此世間不管是苦是樂都不是我所要眷念的,我們有一個非常究竟的目標,就是要了生死斷煩惱。所以,我們要了生死斷煩惱就從我們禮敬諸佛開始,在座的各位,你我都要一起努力做一個最重要的功課,就是了生死斷煩惱。
為何要了生死?人人都會碰到,工作永遠做不完,修行的經書,佛陀的經論太多也看不完,不是要你把工作做完,或者要你把經書看完,就完了,不是的,是要你把佛陀所說的法,看懂了,當我們工作很忙碌,也要懂得一件事情,我不管多麼的忙碌,我最重要的是我的生活品質,最重要的是我的生活智慧是否有展現,假如只沉迷在某一個狀況,而不得把我們的生活智慧開顯出來,此工作對你而言,不過只是你生命中的過程,但是沒有亮度。
假如我們讀了三藏十二部經,讀阿含經、般若經、華嚴經,經論讀很多,但是,完全沒有功夫能面對生死,不過也只是一個書呆子。因此,工作當中是點亮我們的生活智慧,讀誦經論,禮敬諸佛,是展開我們的光明智慧,要讓我們讀懂了,懂得什麼!懂得放下,懂得慈悲,懂得護念大眾,更懂得珍惜我們的生命,因為生命就是這麼的短暫,我們的生命最多一百多歲,最多也在無量劫當中地那麼一剎那,所以,我們要懂得一件事情,懂得放下,放下,並不是要你任何事都不管,別誤會了!放下什麼呢?放下對事情的執著。
年輕人覺得年輕體力很好,一放假就想找朋友,朋友比親人還要重要!父母找他就說:我跟朋友有約好了,親人,他似乎覺得不是很重要,可是真正最關心我們的還是最親愛的人,往往我們都把親人給忘了,為何忘了!就是因為他執著於自己內心的感受,倘若你執著於你內心的感受,你是開始被無明牽著走,沒有覺知的力量,假如你有覺知的力量,你會懂得放下,你會懂得慈悲關懷,所以,我們在禮敬諸佛的時候,我們是在學習覺知,把我們的佛性、覺性、菩提、涅槃,把我們所展現的大圓滿的智慧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把它展現出來。
所以,禮敬諸佛就能夠稱讚如來,為什麼稱讚如來?佛陀至高無上,為何他至高無上,世間最快樂之事都有了,他當過太子甚至能夠繼承王位,他出門是侍衛保護著他,穿的好住的好,但是,他完全沒有迷失,在這麼享樂的生活當中,我們的世尊並沒有迷失,他懂得放下。
為何他懂得放下!不管如何地享受生活的快樂,生命總會結束,假如只是把福報享盡了,這一期的生命福報享盡了,就到地獄道、餓鬼道、畜生道去報到,從地獄道受苦,受完地獄苦再到餓鬼道受苦,受完餓鬼道苦再到畜生道受苦,所有三惡道的業報都受盡了再回到人間,到人間也不一定六根俱足,六根不俱的很多。我去過教養院看過很多身體不健全的,苦!
所以,我們藉著新一年的到來,跟各位講這一段話,提醒著我們,我們每天都要面對它,不管過年的氣氛如何,我們總不忘記修行,覺知這樣的一個修行,而不是認為修行是出家人的事,不!錯了,為什麼?在家人也要修行,因為在家也是要面對了生死斷煩惱,不是只有出家人才要了生死斷煩惱,只不過出家人都把時間放在修行上,放在寺院裡奉獻,在家人除了要修行還有事業、家庭要兼顧,所以佛陀才說:在家跟出家修行最大的差別就是在這裡,出家,出離煩惱家以外,也要出離他世俗的家,出離他世俗的家,並不是要他忘了世俗家,而是要懂得了解這個家所給我們的除了溫暖以外,還有養育我們長大的一切因緣,我們要懂得這個家其實是我們無始劫以來的業報、果報。
這麼多的環境,為何會來到這裡!誰把你帶來的,業報!這麼多的富貴人家,為什麼你不去當富貴家的孩子,乃至當他家裡的一份子,為何會淪落到這裏,沒有好與壞,不是在富貴家庭裡的一份子就是最好的,不一定!可是有些人出生在貧窮家庭裡,他的生活一定苦嗎?不見得!所以,不是從環境去論斷他的智慧,而是從生活當中展現他的智慧。
所以,為什麼我們要禮敬諸佛,禮敬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當你禮敬諸佛的當下,你會懂得尊敬所有的人,因為,每一尊佛都是從凡夫走向成佛,不是一出生,他就是佛,釋迦牟尼佛示現給我們看,他也當過太子,他也有耶輸陀羅和他生活,也有羅睺羅當他兒子,他也示現出家,也修苦行,最後他成佛。我們禮敬三千佛的時候,也就是懂得尊重所有的人,所以,我們學習佛法,不要看別人對我們如何!我們懂得自己對大眾的態度好,這樣即可。
因此,我們修行要守口業,為何要稱讚如來?講好話,我們的善念俱足,就是存好心,講好話,做好事,這是非常正確的,所以,我們開口不動,就是稱讚,只看別人的好樣子,不看壞樣。好,今天藉用這樣簡單的時間來跟大家勉勵,雖然初二是所謂的回娘家,我們也希望回佛陀的家,回到我們真正了生死斷煩惱的家,這是我們共同的目標,祝福各位,法喜充滿,阿彌陀佛。